生命的時間學.jpg  

生命的時間學:一本關於幸福的使用說明書這本書和我之前寫的閱讀報告不斷幸福論是同一位作者 (柯萊恩, Stefan Klein),也是同一位畢業學生送我的教師節禮物。

我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以每天讀幾頁的方式,終於讀完這兩本書()。

不是書不好看,而是書實在太好了,必須慢慢咀嚼消化,而且還要寫閱讀報告,提醒自己重點,以便日後隨時再來複習。

在看這本書的最後階段中,我還經歷了極度忙碌的一個月,充分感受到時間的壓力。

其實要不要給自己時間的壓力,對於有高度工作自主性的我而言,完全是自找的。

或許也可以說,我是拿自己當實驗品,在去年12月接了許多有時間壓力的工作,來測試我的時間效率。

我的測試心得?

  1.    略有時間壓力可以增進工作效率,但時間壓力太大就很苦。
  2.    每天運動真的可以舒壓,讓工作效率更好。

 

以下的內容多半是我從書中摘錄來的重點(不依照原書內容之順序),好讓自己以後可以隨時複習:

 

生理時鐘和時間:

人類有一個內在時鐘,位在視神經的交叉處,而且每個人的震盪周期是與生俱來的,有人是24小時又五分鐘,有人是24小時30分。這個內在時鐘會在每天早上和晚上自動調整到正確時刻。

如果妳的生理時鐘週期是24.5小時或更久,就需要讓晨光盡可能早一些照到你,不然你就會成為晚睡晚起的貓頭鷹族。(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是夜貓族,原因至今不明)

而如果你的生理時鐘週期是24小時,就會早起。 (看來我是這種人)

因為生理時鐘是天生的,因此責備夜貓族偷懶晚起是不切實際的。

 

陽光對我們的重要性: 失眠、工作效率下降和心情沮喪是很多待在密閉空間工作的伏案工作者的最後結果,因為他們多數時間都沒有照到陽光。也因此秋天一到,憂鬱症患者會因為日照減少而增多。

 

依照生理時鐘調整工作

嘗試做下列分析:

如果鬧鐘沒響的話,我何時醒來? 需要多久時間集中意識?

我在上午和下午做哪些活動較容易?

我的情緒在一天當中,是否會按照某個重複模式起伏?

如果我晚一個小時進辦公室或離開,會有甚麼不同?

實驗一段時間後,可以調整出比較舒服的節奏。

 

作者的建議很適合我:

早上8點喝杯咖啡。咖啡因可以刺激大腦皮質,也能使心情愉快,讓你更專心工作。

早上10:30 理智達到最佳狀態,適合處理複雜問題。

下午2:30 小睡片刻讓你工作效率更高,心情更好。該睡多久? 20分鐘就夠了。或是像愛因斯坦一樣,以兩指拿串鑰匙睡覺,當鑰匙掉到地上時,就可以醒來了。

下午適合做例行性工作。

下午5:00做運動流汗的話,六小時後體溫就會下降很多,可以幫助入睡。

晚上還是可以工作,但到了10:00專注力減退,情緒開始下沉。

 

 

覺得時間不足的三個內在因素: 壓力、不夠專注、缺乏深層動機

壓力

為什麼有人可以好整以暇且心情愉悅的完成一個接一個的任務?有人卻只不過接一兩件份內之事,就無法應付?

持續處在時間緊迫下的那種感覺就是壓力,長期性的壓力會讓大腦持續受損,它會損害健康並縮短壽命。

有錢等於有閒? 有錢人的最大問題,就是他們有太多可能性。

跟過去幾十年相比,我們全都成了有錢人,學習放棄才能盡情享受。我們有了各式各樣的家電用品,但我們仍不知如何減輕家事勞動。

我們的平均壽命也比以往更長,但人類卻反而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

我們沒有贏得時間,只贏得完美。

 

時間永遠不夠用,坊間的時間管理書告訴你:只要讀完這本書後,從此告別緊張忙碌的生活。

但事實卻相反,你越來越忙。

你希望自己一心多用,讓時間效率增高,但其實這樣最浪費時間,專注的做一件事才是正確的。

 

光靠設計精巧的行事曆和列舉工作清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它們紀錄的只是時鐘的外在時間。

忙碌感卻是發自意識,以內在時間為依據。

 

工業時代裡,照著時間生活成了成功的同義字,最權威的機器就是時鐘。

一旦習慣於某種速度後,幾乎再也改不掉,而且還希望大家一起來。追趕、忙碌成了傳染病,直到帶頭的累垮為止。

然而,緊張忙碌、刺激的生活,帶領我們進入一種持續的興奮狀態,讓我們感覺自己充滿活力。所以我們有充分理由熱愛生活中那可惡的速度。

但是我們卻又付出代價,刺激越多,越不能專心。

問問自己從早到晚忙些甚麼? 卻答不上來。

 

那到底怎樣比較好? 有時間還是沒時間?

可惜答案沒那麼明顯。

 

時間少不等於壓力大。減少壓力的方法可以靠運動,運動回饋給我們的時間,比運動花掉的時間更多。

 

掌控情況的程度,是決定壓力反應是否出現的因素。

高階經理人比低階職員不容易感受到壓力,就是因為他們比較能掌控自己何時可以休息與工作。

男性和女性對壓力的反應不同,男性容易擔憂自己是否有機會升遷時,女性擔憂自己是否是個失敗的母親。

 

無法掌控事情的焦慮,化妝成”沒時間”的模樣來到我們面前。

你的工作,我的享受。某件事情可能是你的工作,但卻是別人的休閒時間。

 

先算看看,你一周或一天的休閒時間有多少小時?

再想看看,你剛剛計算的休閒時間包括做哪些事情?

 

有的人會把陪小孩的時間當作休閒,有的人卻當作是一個責任。

有人視上班為負擔,有人卻樂在其中。

一樣財產真正的價值,只有在我們必須為他放棄其他事情時,才會彰顯出來。

 

專注力

試看看甚麼也不做,設定鬧鐘在半小時以後,然後坐在沙發上。試著感知四周(閉眼或張眼均可),只剩你的呼吸起伏。你可能開始想起你該做的工作,氣自己怎麼會做這個實驗,你很想知道過了多久時間了。但過了一會兒,你開始放鬆,時間就在呼吸吐納中過去,鬧鐘響起,你因為偶爾一次甚麼都不必作而感到滿足。

 

時間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如佛陀所說: 心不散亂,專注當下

有趣的是,多數人是在工作時才容易體會到全然專注的奇妙感覺。

工作如果太簡單,注意力就會偏離; 工作要求如果太高,注意力也會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當感知與理智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能掌控所發生的事情時,才能夠集中注意力。

 

在生活中也可以達到專注當下的奇妙感。可以嘗試讓感知保持忙碌狀態,試著更仔細的理解接收到的刺激。

例如找一本雜誌,仔細的觀賞圖片,然後闔上雜誌,想想自己殘存的記憶是甚麼?

 

訓練自己的感知並且學習專注當下的人,會發現兩種收穫,其一是時間感改變了,這些專注當下的感官印象,在你日後的回憶中,就會顯得更豐富長久。其二則是可藉由敏銳的感知提升情緒,讓你樂在其中。

 

如何培養專注力?

1. 列工作表。

2. 把一件事情分主要和次要階段,越難專心在一件工作上時,這件工作的時間段落要越短。

3. 只要想起和眼前工作不相干者,就先把它寫下來,等完成眼前的工作後,再來處理你的突發靈感。

 

工作的動力

每件工作只有在他必須完成時才會完成,妥善運用時間有個祕密,那就是設法找到動力。

 

如果你覺得時間不夠用,那麼每次要做一件事情前,問問自己: 我一定要做這件事嗎? 如果不做的話會怎樣? 據此訂出你的優先順序,找到你的動力。

 

成為時間的主人

新時間觀的六個步驟:

  1.      擁有時間的自主權。
  2.      順應生理時鐘。
  3.      保留一份悠閒的興致。
  4.      感受當下。
  5.      學習專注。
  6.      列出優先順序。

 

希望你最後是時間的主人,而不是時間的奴隸。

 

相關閱讀:不斷幸福論

 

:其實我有同時讀幾本書的習慣,因此可能一本精彩的小說,我很快就看完了,卻完全沒感覺想寫讀書報告。而有的書,如這本生命時間學,要讀很久,讀完折頁一堆,很有感覺,沒寫很難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