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大學生是很不一樣的生活,但是很多剛開始進入研究生涯的研究生,很容易因為一些觀念未調整,因而在這兩年的寶貴時間中,沒有學到該學習的,甚至讓心情很鬱卒。

 

以下我列舉兩個研究生很容易有的迷思:
(把指導教授換成工作上的老闆、學長姐換成資深同事,道理亦同)

 

1. 覺得自己遇到不好的指導教授

每個研究生會遇到甚麼樣的指導教授,都是早已經設定好的人生安排。

其實在專業能力養成之外,指導教授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協助你的個性養成。

你缺甚麼樣的個性特質? 老天爺自然就會幫你安排適合你的指導教授。

能夠在大學教書的教授,一定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要相信你的指導教授絕對比其他老師更適合你。你若沒有這樣的觀念,就表示你將無法學習到你該學習的部分。
舉例而言,你若覺得指導教授常常丟下你不管,表示你正需要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而一個需要以更積極態度來處事的人,就會遇到很push的指導教授。
若需要學習人際關係的,就會在研究室中,經常面臨和指導教授及同儕相處關係的磨練機會。
你研究生涯的考驗越多,只要你"認命",好好從中學習,表示你未來學習到的能力就更多。
相對的,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好的老師學長,那同時也表示你更要警惕自己,更該主動積極的學習。

 

2. 希望有人直接教導研究(或實驗)方法

研究生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獨立研究、獨立工作的能力。如果還一直保持大學之前的想法,做實驗或研究時,不讀書或手冊、不讀papers,而是希望有人直接教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學習,那麼這樣的研究生就無法在兩年後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

沒有任何人(包括指導教授、學長姊)有義務教你任何事,指導教授提供你的,就只是一個做研究的場所與氛圍,你無法要求更多。

如果有人願意教你,是因為他們和你有共同的利益(互惠原則),或是他們心腸真的很好(利他原則),此時要感激對方,這是研究生的基本態度。

 

舉例而言,我的指導教授雖然人很好,但他給每個學生的題目幾乎都不同,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獨立自學,在研究過程中,缺甚麼能力就到相關的科系修課,或是從papers 與書籍中找答案。

而我家老爺更慘,在美國讀碩士班時,遇到一位有種族歧視的指導教授,甚至連研究場所與實驗器材也沒提供,於是我家老爺只好完全靠自己,自己去學電腦程式語言,自己找題目做研究,最後他因此而培養出非常厲害的寫電腦程式的能力,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這也成為他後續的重要工作技能。

世間的事情一向都是有得必有失,如果老是看到自己失去的地方,鬱鬱寡歡,那麼人生只會更悲慘。

相對的,如果老是得意於自己的"得",而不懂得隨時省思自己的"失"或不足,那麼也不會有甚麼進步的空間。

祝福所有研究生與初入社會的人都能走在正面循環中~~

本文2015年8月24日初次發表於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7276222804592&set=a.4797629299376.189205.1255303086&type=3&theater

其他文章見 "給年輕人的建議": https://www.facebook.com/hlbai/media_set?set=a.4797629299376.189205.1255303086&typ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