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PM2.5當成敵人,覺得這個空氣污染物實在令人討厭。但它們之於我,卻像是懸浮在空中的精靈老師。

   大學之前的我,一直都不愛讀課本書,也不知道甚麼樣的工作才適合我,我以為就要這樣迷迷糊糊的過完一生。但卻在因緣際會下認識我先生,並隨著他出國攻讀碩博士,更專攻於一個沒甚麼人聽過的研究領域:氣膠學。

   氣膠指的就是可以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

   研究生時期的我,覺得這小小顆粒真是神奇,居然會因為顆粒些微的大小差距,就出現完全不同的行為,因此無論是要把它們捕捉下來或是善用它們,就要運用各種不同的科技。這些顆粒的神奇性,讓我從此愛上研究工作,透過研究它們,我明白了自己適合做研究工作的特質。

   後來我開始了內在探索的修行路,這些空中精靈們,再次的扮演了老師的角色,教會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人生。

 

   以下分享兩個我在觀察顆粒運動時,所領悟到的人生觀:

I. 小顆粒的布朗寧運動:

 

   越接近奈米大小的懸浮微粒,越不喜歡成群結隊,而是和氣體分子很像,喜歡從微粒密集處往微粒稀少處行進,這種現象在科學界裡稱之為擴散(diffusion)。
顆粒的運動_Brownian motion.jpg
   而且很有趣的,小顆粒的行進方式不是直線的。

  不懂得甚麼是直線運動的小小微粒,以布朗寧運動(Brownian motion)不規則的前後飄移擴散著。
 

   每顆懸浮微粒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正如同人類有著彼此不同的性格特質一般,它們在布朗寧運動中難免會相互碰撞,而展現出不同的緣份。
 

   當彼此碰撞時沒有反應的,可能就各走各的路; 也可能因此倆倆相結合,或是小顆粒沉降附著在大顆粒上,成為更大的顆粒; 也或者因為碰撞而把自己切割,成為更小的顆粒。

   這些在大氣中無時無刻都在上演的顆粒劇,無論是顆粒個體,或是顆粒彼此間的關係,和我們的人生是多麼的相像啊!

   我曾因為一件很難處理的事跟我先生討論,他點醒了我: 只要努力往前走三步,那麼就算受到阻礙再退後兩步,你還是前進了一步。

這不就是細小、飄浮在空中,不以直線運動的奈米顆粒要提醒我,卻一直被我忽略的? (看來我先生的氣膠學讀得比我透徹 ^^)

 



II. 大顆粒的慣性衝擊:
 

   相較於小顆粒,大顆粒則展現完全不同的行為。

   顆粒越大的,越容易因為慣性(重力)作用,而在該轉彎時不能轉彎,於是就可以被我們以慣性收集方式捕捉下來。這樣的理論被應用來做為PM2.5的採樣裝置。

顆粒的運動_Inertia.jpg
   生活中不也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嗎?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是我衝擊到別人,就是別人衝擊到我的時候。當衝擊來時,我們必然以慣性來反應。

   當我們看一個人或一件事不順眼時,就會想以言語或行為來改變這件事,好讓他(它)變得和我們的慣性是互融和諧的。

   相反的,當別人看我們不順眼時,他們也會給我們衝擊,好讓我們能跟他們的慣性互融和諧。

   現在問題來了! 如果是我要求對方,通常對方會因為他的慣性而出現抗拒。 於是對方可能會找很多理由來反對這件事,對我而言,這都是"藉口",他只是不肯改變自己而已。

 

   相反的,如果是對方要求我,我通常會覺得對方是無理要求,他根本不了解我。

   當這件事是父母師長要求的,我可能選擇忍耐接受,但會覺得很委屈。

而若是同輩(配偶、同事)要求的,我可能會因為無法溝通而和他吵架。

如果是晚輩呢? 這簡直就是造反了! 天底下哪有晚輩要求長輩(主管)的事?!

   我們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一件事,而不習慣從對方的角度來看。每件事都是對方錯,我沒有錯,因為我不知道那就是我的慣性。

   慣性衝擊,無論是我帶給他人的,或是他人帶給我的,其實都是好事,都可以從中學習。

 

   慣性以業力的方式,提供我們學習的機會。
 

   慣性越深的人,越不容易從中學習,而累積越多的業力,陷入負面循環中。
 

   慣性越淺的人,越能夠透過這樣的磨合過程,不斷的刺激成長,而感受到人間遊戲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