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所裡,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的關係經常是很弔詭的。
有許多學生認為指導教授只是想要自己當老師的廉價勞工,為老師升等、做計畫而奮鬥,學生感覺被剝削而覺得忿忿不平。
但同時也有許多指導教授覺得學生素質低落,根本不能幫忙老師做甚麼,辛苦花時間、找經費來指導學生做研究,卻一不小心還可能會反被咬一口,所為何來?!
曾有一位原本不認識的學生,因為和指導教授相處得很不好,她覺得自己分明就可以畢業了,可是老師就是刁難她,讓她很痛苦,於是透過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介紹而來找我。
這位學生很認真的準備了論文簡報,想讓我知道她在做甚麼。雖然我們領域相差很多,所以我其實不懂這個學生的研究內容,但只從她的邏輯表達來評論,我就可以很誠實的告訴她: 「如果我是你的指導教授,我也會覺得你還沒有辦法畢業。」
於是這位學生回去後,好好的和指導教授溝通討論,補強該做的實驗,雖然比她預計的時間稍晚一些,但最後還是順利畢業了。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因為無法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所以當局者迷。
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觀點認為我已經夠好了,因此若非剛好有一個旁觀者指出問題點所在,可能學生永遠也沒有機會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而說實話的旁觀者很難找,因為誰願意說不中聽的話? 若非上述這位學生已經準備好要聽我說實話,我又何必多話? 畢竟對人性的了解,讓我知道多數的人來跟我 "請教",其實都只是想從我這裡聽到附和他們觀點的話。
其實學生因為年輕,還比較容易溝通,大學教授反而是較難溝通的一群,尤其是好學校出身、研究做越好、官階越大的教授,通常越不容易溝通。
因為學歷高、經歷佳,於是經常出現 "我經驗比你多,當然是我對你錯" 的觀念,所以師生關係不良的情形經常可見。
若是就權勢高低來看,指導教授當然是較有利的一方,因為畢業的生殺大權掌握在老師手裡,學生自然是要學乖一點,不要輕易和老師起衝突。
但若是把學生逼到絕路時,學生會做出甚麼樣的選擇? 這恐怕也不是當指導教授能夠預料的。有很多的論文與計畫報告抄襲、經費浮濫使用等醜聞,都是這樣被爆料出來的。這些教授真的有多嚴重的罪行嗎? 或許未必,他們的 "罪行" 可能只是比較不會做人而已。
師生關係若是走到這樣的地步,雙方都成了彼此的受害者,著實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教育。
是否指導教授和學生的關係,能夠從彼此 "互害",轉變為彼此 "互惠" 呢?
說實話,我經常在修改學生的論文、或是面對面指導學生時,不免會出現這樣的念頭: "學生怎麼這麼難教? 我都已經說的這麼清楚了,但怎麼就是改不過來?!"
但我還是會經常提醒自己:
"學生是來幫助我修練的,學生有的問題,我一定也有"
在這樣的停頓思考後,說話或下筆時,我的力道就會因此變輕。
但~~也或許就是因為批評的力道變輕了,所以學生的學習速度也變慢了?
這中間該怎麼拿捏掌握,才能恰到好處呢? 我想這和每個學生的個性有關。
指導教授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所要學習的,就是怎麼讓不同特質的學生,發揮其最大的天賦吧?!
我還有兩年的時間可以學習當一個指導教授。期許自己成為一個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所長的老師。
我最早寫這篇文章時的臉書網址 (歡迎分享討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