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錄自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 (The wisdom of imperfection),羅布 普瑞斯(Rob Preece), 廖世德 翻譯,人本自然,20084月初版

 

    上師既開悟卻又有人性缺陷---這樣的矛盾只有更深入的了解「上師」這個概念,才可能解開。密宗傳統上用內、外、密三個部份來看上師,我們對上師的體驗通常是「外師」(outer guru):他是見地與願力的源頭,他或她必須做修行的模範,要有慈悲心,不關心自己的利益,要用關懷回應弟子的需求,要支持弟子。這一層關係一旦開始,我們會覺得很不錯,好像找到失去已久的朋友,可以和他分享自己內心的秘密,而他又可以在黑暗中引導我們。和上師建立這一層關係使我們找到自己真實的本性,也讓我們更深入的去看自己的本性,這個過程,有賴於上師的引導。

   但是我們和外師的關係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這種改變通常由一種類似於「愛上師父」的情況開始,隨著時間逐漸轉變修行的關係。圖敦耶喜喇嘛曾說這種關係「會感動我們的心」。師父那種穿透人心的力量很少人會有,結果便是上師居於極大權力的地位。…

   隨著關係的成長,師生關係開始失去一些理想性的光輝,變得比較真實,關係也變得更成熟,也開始更需要彼此信任。這時師父或許會考驗學生,但弟子考量師父也一樣重要。不這樣---達賴喇嘛也曾經說過---很可能會把上師寵壞; 弟子太恭順,對師父就沒有挑戰,所以是不對的。師父是否願意或能夠接受挑戰是另外一回事,有的師父很願意,有的師父卻不太喜歡。

   一個好的導師的重要特質之一,或許是有能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找自己的道路。外師重要的地方在於幫助學生發掘自己內在的潛能,即便這樣會使學生超越師父的管控範圍。外師的角色在於引導弟子確實體驗「內師」(inner guru),做到了這一點,師徒關係將更進一步。尤其是在密續傳承中,體驗代表內在佛性的內師,是在外師的帶領下進行的,這樣的體驗,能夠讓弟子開始對「師父」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個歷程,叫做「繫心」(yidam),意謂和內師的連結。

   所以,弟子和內師的關係是外師推動的---這個推動,有時候很明顯,有時候則不。外師所能給予弟子最重要的教導之一,是提醒我們真正的上師在我們裡面。我的上師圖敦耶喜常說: 「我們必須學習信任自己內在的智慧。」---也就是我們內在的上師。他總是要弟子了解,必須發掘、信任自己內在的體驗,個人才有獨立性及自主性可言。所謂找到內在上師,意謂深深信任自己內在的智慧、體悟、見地,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個人的完整感、權威性和自信心。在密續傳承中,修行者是因為和內師建立了關係,才具備這種內在智慧。內師在本質上和諸佛及外師的內在本性是不分的; 當個人體驗到內在的聖神或神性時,便喚醒了內師。這一層內在關係,如同磁石或試金石,需要時便可以拿出來參考。…

   這樣的內在體驗開始成長,深入之後,漸漸的我們就不會那麼注重依賴外師,而且會開始認識到,內在的清明與智慧可能具有外在的人性和弱點; 這是我們本性的兩種向度,不論是在自己或上師身上都可以並存。因此我們也許還是無法完全體現真實本性,因為我們的人性缺陷遮蔽了這個本性。

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jpg   

看清楚這種二元性,我們就比較能夠自在的接受人同時有人性缺陷,也有內在清明。了解這一點,就可以和外師建立比較真實的關係。外師或許真的對實相本質具有極深的洞見,或對自己的本性有極深的體驗,但又同時顯現種種人性缺陷; 這種理解上的轉變對弟子而言是一大解脫,因為這種轉變會打開和外師建立真實關係的可能,而且其中不會有矛盾或衝突。外師相對有人性缺陷,但卻具有某種清淨本性---理解這點,自然就不會對外師過於理想化。

   外師引導我們認識內師這樣的本性,內師則是進入「密師」(secret guru)或究竟本性的途徑,在逐漸覺醒的過程當中引領我們看到密師。當我們逐漸趨近內在的清明與廣大之時,就會從相對形色與表象,轉而超越內外分別; 而且會從對相對真理、智慧的依賴,轉向某種更為深層的實相,直接體驗到我們內在的清淨本心,進而體驗到萬物皆空。在密宗,這叫作「法身」(dharmakaya),有時候被認為就是究竟的實相或是存在的基礎,一切現象皆由此而生,表現了空性。法身是一種很深的內在體證,和佛的全知不可分。這種體證既無個人亦無二元,只有一體(totality)。

   覺知並理解究竟上師的本質,便不再需要執著於其他的「上師」概念。這裡面的涵義相當深遠,我們只要了解一切現象都是空性或法身的表現,看清楚「上師」的究竟意義,那麼自然就可以把一切現象視為上師的顯現。譬如我們也許和某種事物產生有意義的連結,而這事物或經驗喚起了我們極深的體悟及見地,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歷程視為上師的顯化。這裡的上師是指做為空性和不二的究竟上師,不是指相對的外師; 外在上師也可以視之為究竟上師或密師為了利益我們,而顯現出來的相對形態。

   外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觸媒角色,引發此種內在體驗,但外師本身的人性缺陷不必成為此一歷程的阻礙。

 

: 因為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因此我摘錄我個人非常喜歡的這一篇關於上師的內容(p.188-191),供大家參考。如有相關智權問題,請通知,會移除。

這是一本寫的非常好的書,把人的二元化與不完美(即使是一位上師,一樣都有不完美的性格),透過東方的藏傳佛教和西方的榮格心理學交叉解說,而提供了探尋道途者一個很好的引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ala的探索 的頭像
    Bala的探索

    Bala的探索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