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開始禪修時,要舒適地坐著,當呼吸經由鼻孔入出於身體時,試著覺知呼吸。你要在鼻子的下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感覺到它。不要跟隨呼吸跑到體內或體外,只在呼吸掃過及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部位,覺知呼吸。如果你跟隨呼吸的進入或外出,將無法使專注圓滿。但是,如果你只在呼吸最明顯的接觸處: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保持覺知呼吸,你就能夠培養並圓滿專注。
3. 不要注意「自相」、「共相」或「禪相的顏色」。自相是呼吸中四界各自的自然特相,即硬、粗、流動、熱、支持、推動等等。共相是呼吸的無常、苦、無我。這意味著不要注意「入、出、無常」,「入、出、苦」或「入、出、無我」。
4. 只要覺知呼吸是一個「概念法」(不是究竟法)。「呼吸的概念」是入出息念的對象(所緣)。為了培養專注,它是你必須注意的對象。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注意於「呼吸的概念」並且你在過去世曾練習這禪修,也培養了功德,那麼,你能輕易地專注於入出息。
5. 如果你的心無法輕易地專注於入出息,《清淨道論》建議你數息。這樣有助於你培養專注。你應於每一呼吸之末數著:「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
6. 至少數到五,不要超過十。不過我們鼓勵你數到八,因為它提醒你正在培養八聖道。因此,應該依自己的意願在五到十之間來計數,並下定決心在這段時間內,不讓心跑到其他地方。你只要平靜地覺知呼吸。當你如此數息時,將發現你能夠把心專注,並且只是平靜地覺知呼吸。
7. 如此將心專注至少半個小時之後,你應進入第二個階段:
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
或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
8. 在這階段,你必須對入出息的長短培養覺知。這裡的長或短,不是指尺度上的長短,而是指時間的長短。它是期間。你自己應該決定多久的期間稱為「長」,多久的期間稱為「短」。要覺知每一入出息的期間。你會注意到有時呼吸的時間長,有時呼吸的時間短。在這階段,你所應該做的只是知道這個。不要注意「入,出,長;入,出,短」,而只是注意:「入,出」,並且覺知呼吸是長或是短。你應在呼吸入出身體時,只覺知呼吸掃過、接觸嘴唇上方或鼻孔周圍的時間長短。有時整座的呼吸都是長,有時整座都是短,但是你不要故意使之長或短。
9. 在這階段有些禪修者會有禪相(nimitta)出現。不過,如果平靜地練習約一小時而沒有禪相出現,那麼,你應該移到第三個階段:
『我學覺了全身而入息。』
『我學覺了全身而出息。』
10. 這裡,佛陀指導你要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整個呼吸。你要如此訓練自己的心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當你如此練習時,禪相可能出現。如果禪相出現,你不要馬上轉移注意力到禪相,而要繼續覺知呼吸。
11. 如果你持續地、安靜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大約一小時,而沒有禪相出現,那麼,你應該移到第四個階段:
『我學寂止身行而入息。』
『我學寂止身行而出息。』
12. 若要做到這一點,你要下定決心使呼吸靜下來,並持續地覺知從頭到尾的呼吸。你不必刻意使氣息變得平靜,因為如果這樣你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退失。在《清淨道論》裡提到四種使氣息平靜的因素,即,思惟、念慮、作意和觀察。因此,在這階段你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並且持續地覺知呼吸。以這方式練習,氣息就會變得更平靜,而禪相也可能出現。
13. 在禪相即將出現之前,許多禪修者會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大多數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非常微細,而心不能清楚地覺知它。如果這現象發生,要在你最後覺知呼吸的那一地方保持你的覺知。
14. 你要省思自己並不是沒有呼吸的人,事實上你有呼吸,只是正念不夠強,不能覺知呼吸。只有七種人不呼吸:死人、胎兒,溺水的人、失去知覺的人、進入第四禪的人、入滅盡定的人(此時心、心所及心生色法暫停作用)、梵天。而你不是其中任何一種,所以,你有呼吸,只是沒有足夠的正念覺知它而已。
15. 當呼吸微細時,不要刻意改變呼吸使它明顯,因為由於過多的努力會產生不安。如果你這麼做就無法培養專注。只要如實地覺知呼吸。如果呼吸不明顯,只要於在你最後覺知它的地方等著它。你將發現當你如此運用自己的「正念」和「正知」,呼吸就會重現。
16. 經由培養入出息念,所出現的禪相每人並不相同,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它以樂的感覺出現,例如:
(l)棉花 (取相)
(2)抽開的棉花 (取相)
(3)流動的氣 (取相)
(4)似早晨金星的亮光 (取相和似相)
(5)明亮的紅寶石 (似相)
(6)明亮的珍珠 (似相)
17. 有些人,它以粗的感覺出現,例如:
(1)棉花的莖 (取相和似相)
(2)削尖的木片 (取相和似相)
18. 有些人,它出現有如:
(1)長繩或線 (取相和似相)
(2)花環 (取相和似相)
(3)一團煙 (取相和似相)
(4)蜘蛛網 (取相和似相)
(5)一層霧 (取相和似相)
(6)蓮花 (取相和似相)
(7)車輪 (取相和似相)
(8)月亮 (取相和似相)
(9)太陽 (取相和似相)
19.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像棉花般純白色的禪相是取相,因為取相一般是不清晰及不明亮的。當禪相明亮得像晨星,燦爛和明晰時,它就是似相。當禪相像紅寶石或珠寶,不明亮時,它是取相,但是它明亮而燦爛時就是似相。其他的景相和顏色可用同樣的方式去了解。
20. 不同的人會生起不同的禪相,因為禪相是從「想」而生。不同的禪修者在生起禪相之前有不同的「想」,由此產生不同的禪相。雖然入出息念是一種簡單的禪修主題,但它卻因人而產生不同的禪相。
21. 當你到達這階段時不要玩弄禪相,也不要讓它消失或故意改變它的形狀,這很重要。若如此做,你的專注力將無法提昇而不能進步。你的禪相也可能消失。所以,當禪相首次出現時,不要把你的專注力從呼吸移到禪相。如果這麼做,你將發現它會消失。
22. 如果發現禪相已穩定,而且你的心會自動地繫於它,那麼就讓心如此。如果強迫你的心離開它,你可能會失去專注力。
23. 如果你的禪相出現在面前遠處,就不要注意它,因為它可能會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繼續專注於呼吸的接觸點,禪相就會移來並停留在該點。
24. 如果禪相於呼吸的接觸點出現,且保持穩定,同時禪相似乎是呼吸,呼吸似乎是禪相,那麼,你可不管呼吸而只覺知於禪相。如此,將注意力從呼吸移到禪相,你將可以進步。當你保持專注於禪相,你將發現它會變得越來越白,當它白得像棉花時,它便是「取相」。
25. 你要下定決心,保持平靜地專注於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等等。如果你能夠保持將心繫於「取相」一或二小時,會發現它變得清晰、明亮及燦爛,此可稱之為「似相」。在這階段,你要下決心並練習使心繫於「似相」一小時、二小時或三小時,練習到成功。
26. 在這階段,你將到達「近行定」或「安止定」。近行定是接近及進入禪那之前的定。安止定是禪那之定。
27. 這兩種定都以「似相」作為對象(所緣)。二者的差別是近行定的諸禪支尚未培養到完全有力。由於這個緣故,在近行定時「有分識」的狀態還會生起,禪修者可能墮入「有分識」。經驗到這現象,禪修者可能會說一切都停止了,甚至會以為這就是涅槃。實際上,那時候心未停止,只是禪修者沒有足夠的技巧去辨識它,因為「有分識」的狀態很微細。
28. 為了避免墮入「有分識」,並能夠繼續培養定力,你必須以信、精進、念、定、慧的五根,促使自心繫於似相。必須以精進使心一次又一次地知道「似相」,以念不忘記「似相」,並以慧知道「似相」。
***********************
引用自: 觀呼吸與觀四界_帕奧禪師 http://blog.yam.com/benji/article/3547838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