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阿乙莎靈訊》的過程中,我曾經對阿乙莎和Rachel 的其中一個對談感到質疑,因為阿乙莎請大家在發覺自己又膠著於小我的對抗和征戰中,可以進行以下的臣服練習:
************************
1. 想像面前站著一位你非常不喜歡或遇到瓶頸的人或事情。
2. 現在面對這個你投射的對象, 雙腳跪下, 嗑頭, 誠心地祈求對方的原諒或饒恕。
3. 持續進行, 苦苦哀求, 哭喊, 求饒, 承認自己的無能, 無力可施, 直到你內在升起寧靜感。
4. 臣服的恩典降臨, 天地圍繞著你旋轉。
5. 最後, 你感到無比的放鬆和釋放。
重複練習這個過程, 你的小我會在面對這個對象和事件中, 逐漸消融, 你將重返寧靜並將自己的生命與高我重新校準。
*******************
“小我” 向來很強大的我,無法接受這樣的練習,於是也自己做了以下的自由書寫 (其中以顏色字體表示的回答,是對我個人比較重要,我想特別留意之處):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美國開會回來後,內在老師好像換了性格特質,幾乎每天靜坐完,就想在fb張貼一個內在指引...><
這些訊息是針對我自己使用的,但似乎也適合大多數人。
以下陸續紀錄來自於內在的教導。
2018/09/22
放縱自己的慾望不是自由,
懂得掌握自己才是真自由。
(今天早上當我家老爺把我邊喝咖啡邊看得著迷的電視電影關掉,說"該上工了"時,我抱怨幾句後,腦袋瓜就冒出這兩句話。
看來從這幾天的內在訊息來看,我真的換了一個比較嚴格的內在老師了 ><
但也真的因此越來越清楚甚麼才是真自由,不是放縱自己,想要怎樣就怎樣,而是發自內在,自願的掌握自己的行動能力,不會被外在的花花世界所迷惑。
但不管怎樣,任何人還是別想來管我啊! 尤其是我家老爺....我必須是出自自願的想掌握我自己....))))😏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愛"來做研究 (2018.05.16)
今天和學生meeting時提醒他們,要把實驗後產生的數據當成是自己的男女朋友一般的 “用心”,
好好的跟他們在一起,然後“聽”看看這些數據要告訴他們些什麼?
數據真的會說話,即使是失敗的數據,也有很多話想告訴我們,就看我們有多大的耐心與細心去聆聽了。
只有帶著如同對待自己最愛的人一樣的熱情去做事,才能讓這件事成功,而且我保證一定會成功。
我跟學生說,無論你的資質再差,只要能夠熱愛一件事,為他做到廢寢忘食的投入,那麼如果最後還不會成功,我的頭就給他們。
做事和人際關係其實也沒有兩樣,同樣都是要付出愛、用心去對待而已,不是嗎?
沒有無生物這樣的東西,天地萬物都有情的,實驗數據也是喔!
過程比結果重要 (2018.05.17)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生和大學生是很不一樣的生活,但是很多剛開始進入研究生涯的研究生,很容易因為一些觀念未調整,因而在這兩年的寶貴時間中,沒有學到該學習的,甚至讓心情很鬱卒。
以下我列舉兩個研究生很容易有的迷思:
(把指導教授換成工作上的老闆、學長姐換成資深同事,道理亦同)
1. 覺得自己遇到不好的指導教授
每個研究生會遇到甚麼樣的指導教授,都是早已經設定好的人生安排。
其實在專業能力養成之外,指導教授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協助你的個性養成。
你缺甚麼樣的個性特質? 老天爺自然就會幫你安排適合你的指導教授。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研究所裡,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的關係經常是很弔詭的。
有許多學生認為指導教授只是想要自己當老師的廉價勞工,為老師升等、做計畫而奮鬥,學生感覺被剝削而覺得忿忿不平。
但同時也有許多指導教授覺得學生素質低落,根本不能幫忙老師做甚麼,辛苦花時間、找經費來指導學生做研究,卻一不小心還可能會反被咬一口,所為何來?!
曾有一位原本不認識的學生,因為和指導教授相處得很不好,她覺得自己分明就可以畢業了,可是老師就是刁難她,讓她很痛苦,於是透過我們共同認識的朋友介紹而來找我。
這位學生很認真的準備了論文簡報,想讓我知道她在做甚麼。雖然我們領域相差很多,所以我其實不懂這個學生的研究內容,但只從她的邏輯表達來評論,我就可以很誠實的告訴她: 「如果我是你的指導教授,我也會覺得你還沒有辦法畢業。」
於是這位學生回去後,好好的和指導教授溝通討論,補強該做的實驗,雖然比她預計的時間稍晚一些,但最後還是順利畢業了。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因為無法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所以當局者迷。
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觀點認為我已經夠好了,因此若非剛好有一個旁觀者指出問題點所在,可能學生永遠也沒有機會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而說實話的旁觀者很難找,因為誰願意說不中聽的話? 若非上述這位學生已經準備好要聽我說實話,我又何必多話? 畢竟對人性的了解,讓我知道多數的人來跟我 "請教",其實都只是想從我這裡聽到附和他們觀點的話。
其實學生因為年輕,還比較容易溝通,大學教授反而是較難溝通的一群,尤其是好學校出身、研究做越好、官階越大的教授,通常越不容易溝通。
因為學歷高、經歷佳,於是經常出現 "我經驗比你多,當然是我對你錯" 的觀念,所以師生關係不良的情形經常可見。
若是就權勢高低來看,指導教授當然是較有利的一方,因為畢業的生殺大權掌握在老師手裡,學生自然是要學乖一點,不要輕易和老師起衝突。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嗨! 你說: 「老師,我這幾天很低潮,在一週內接連承受人生的重大打擊,差點想不開,好希望有機會當面跟您聊聊生命與死亡⋯⋯」
剛好這幾天我和幾個朋友聊到對人生的失望,他們之中不乏人生勝利組,甚至是已經有終生大學聘職保障的教授,因此我想先告訴你,對人生的無力感顯然是現今絕大多數人都面臨的問題,你並不孤單。
因為每個人的命運安排都不同,或許我無法告訴你生命該如何做抉擇,但我想跟你說說我自己的故事。
2009年,我的人生一切都看似美好,我升等為正教授超過10年、當過所長,兩個女兒可愛又健康、先生很愛我....我好像沒有什麼該煩惱的,甚至還可以在部落格中寫勵志文。但我卻因看了一部好萊塢末日電影 2012 而陷入極度的恐慌中,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因為愛看電影的我,看過的末日電影不計其數,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了?! 當時我選擇隨便找一個理由,來忽視我的無名且荒謬的恐懼,我也平安的又度過了一年。
2010年,當我看到太陽黑子風暴即將在2012前後來襲的新聞時,我的恐懼又再度發作,我害怕到無法工作,甚至覺得快窒息死掉了。
於是我明白是 2012 這個數字密碼,打開了我的內在,使我再也無法忽視突來的恐懼,這次我選擇了好好的面對我的恐懼。
我以 "2012" 為關鍵字開始在網路上搜尋,慢慢的一步又一步的解開我的恐懼密碼,三天後我終於明白發生了甚麼事,我還清楚記得自己那天下班時,臉上完全放鬆的笑容。
就在那天晚上半夜時分,我靈魂出體了! 離開身體的 "我",完全的在 "神" 的愛的懷抱裡,那裏沒有文字語言、沒有意念,只有愛的感覺。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愛究竟是甚麼,我也終於明白,物質世界的我,只是如一件我們所穿著的衣服一樣,是可以脫離的,但生命是如此的珍貴,因為真正的我,有待我透過物質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去探索了解。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上的學生請我以所長的名義錄一段話給畢業生,我記得去年是提醒學生們:
#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是最好的。
今年在我腦袋瓜裡流轉的,是要提醒學生:#熱情與方法的正向循環。
一件事情能否做好,就是靠熱情和方法這兩大要素。
初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需要對所從事工作的熱情,也通常有著這樣的熱情。
但如果不懂工作的方法,就很容易因為挫折感而消磨了熱情。
工作的方法可以再分成兩部份:做事和做人。
理工科的學生,尤其是能夠從交大畢業的,本質學能都有一定的程度,因此做事的技能是有的,但卻往往很容易輕忽了做人。
做人其實不難,不是要以委屈求全的態度來行事,而是以 #心存善念 的態度來行事。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把PM2.5當成敵人,覺得這個空氣污染物實在令人討厭。但它們之於我,卻像是懸浮在空中的精靈老師。
大學之前的我,一直都不愛讀課本書,也不知道甚麼樣的工作才適合我,我以為就要這樣迷迷糊糊的過完一生。但卻在因緣際會下認識我先生,並隨著他出國攻讀碩博士,更專攻於一個沒甚麼人聽過的研究領域:氣膠學。
氣膠指的就是可以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
研究生時期的我,覺得這小小顆粒真是神奇,居然會因為顆粒些微的大小差距,就出現完全不同的行為,因此無論是要把它們捕捉下來或是善用它們,就要運用各種不同的科技。這些顆粒的神奇性,讓我從此愛上研究工作,透過研究它們,我明白了自己適合做研究工作的特質。
後來我開始了內在探索的修行路,這些空中精靈們,再次的扮演了老師的角色,教會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人生。
以下分享兩個我在觀察顆粒運動時,所領悟到的人生觀: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國三的物理學裡面,會教到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慣性定律、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稱『慣性定律』,除非物體受到外力,不然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也稱『運動定律』,由公式 F=ma所表示。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時,會在力的方向產生加速度,加速度的大小與外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也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當施加力於物體時,會同時產生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因為受力對象不同,所以不能互相抵銷,兩者同時發生,同時消失。
*****************
物理學界裡的所有定律,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也都可以適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學習物理學,來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反之亦然。
牛頓第一定律: 慣性定律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中的這段文字,是我多年前不知道該如何跟小女兒相處時,深受感動的一段文字。
但我卻發現其中的最後一句話,原書的中文翻譯是翻成 "放棄我們已知且緊握的"。我覺得翻譯的沒有很好,因此將之改成 "放下我們已知且緊握的"。
放棄 與 放下,是許多人經常會搞不懂的。一件事究竟該不該放下它? 會不會其實我只是放棄了?
我是接受工程師養成訓練的人,因此我的工程師思維告訴我,遇到問題不能輕易放棄,一定要學會如何解決它。
但在這樣的過程,難免會出現痛苦的階段,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究竟對不對? 會不會其實有更好的方式?
剛開始當然會經歷不少成長的磨練,痛苦的機會多到不可數,單單是研究所碩士班時,為了解不出理論數學模式所需要的答案,我接連做了三個月的惡夢,每晚都是夢到在解題而解不出來。
像這樣的痛苦會關係到我能不能畢業,當然再怎樣也要堅持下去。
Bala的探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